臺青朋友圈|元氣少女的旅行筆記:姑蘇美如畫 展卷閱千年

2023年08月05日 11:31:18 | 來源:我蘇客戶端

字號變大| 字號變小

   開欄語】一群年輕人從臺灣來到大陸,他們或追隨家人而來,或懷揣夢想而來,從踏上大陸這一刻起,他們的人生新“副本”就此開啟。在這里,這群臺灣青年有所經(jīng)歷,有所感受,亦有經(jīng)驗想與后來者分享?!杜_青朋友圈》系列視頻以第一視角描摹這些臺青人物群像,同時,亦作為臺灣人在大陸的生活指南,向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給予的服務(wù)與支持,為其提供來大陸生活工作的有效資訊。



      2001年在臺北出生,10歲跟著父母移居上海,19歲來蘇州讀本科,“來了蘇州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這里才是屬于我的‘快樂老家’!”逛園林、鉆小巷、找小吃、聽評彈……悠游姑蘇,不亦樂乎,羽禎自有一套攻略與你分享。

  姑蘇如畫 展卷驚喜

  羽禎的爺爺是廣西南寧人,從小就知道廣西是自己的“老家”,卻從未真正回去過所謂“老家”,遙遠(yuǎn)又陌生,好像只存在于長輩們的口中。直到來到大陸,尤其是來到蘇州——看到青瓦白墻,品嘗飯稻羹魚,度過春夏秋冬,“在這里不期而遇的一切,總能讓我明確感知到,哦,DNA動了,原來這就是我血液里流淌的東西。”

  “東園有一株好美的白藤,盛開的時候,我會專程去看她!”

  “坐船要去平江路,因為那里的船都是手搖的!”

  “評彈怎么可以唱得那么軟糯?”

  “雞頭米為什么這么好吃!”

  “絲綢究竟是怎么做出來的?”

  ——對于細(xì)膩敏感又足夠好奇的羽禎來說,姑蘇如畫,時刻吸引著她去發(fā)現(xiàn)驚喜。


  在蘇州絲綢博物館,羽禎重拾幼時養(yǎng)蠶的記憶,也終于解開了由蠶到繭,由繭至絲,再到絲綢的奧秘。“市列珠璣,戶盈羅綺”,作為絲綢紡織重鎮(zhèn),蘇州擁有上千年的絲綢紡織歷史。綾、羅、綢、緞的區(qū)別是什么?一寸錦一寸金的宋錦又究竟是怎樣織就的?”絲絲入扣”從何而來?蘇州絲綢博物館的朱艷副館長逐一為羽禎解答。“我一直很喜歡漢服,卻從來沒有想到,原來最珍貴的面料是這樣被織造出來的!”第一次親眼目睹宋錦織造工藝,讓羽禎大為震撼。作為漢服愛好者的她,也因此從“愛其然”進(jìn)階“愛其所以然”的新境界。

  游園驚夢 戲夢千年

       來到蘇州昆劇傳習(xí)所,讓羽禎第一次真切體會到——什么是“園中有戲,戲中有園”。昆曲最初就是在文人士大夫的園林中誕生,數(shù)百年來,昆曲里的故事也常常圍繞著園林展開。 在大一選修《傳統(tǒng)戲曲欣賞與評論》這門課之前,她從未看過戲曲。課堂上,經(jīng)由老師導(dǎo)賞,那些經(jīng)典的戲曲作品使她著迷。

    學(xué)著拍曲唱曲、見證演員的妝造過程,在園林里看一出《牡丹亭·游園驚夢》,與“園林里的昆曲”首次邂逅,刷新了羽禎的昆曲鑒賞體驗。這一切讓她恍如投身夢境,“全身心沉浸于場景、劇情、表演之中,這個舞臺好像沒有虛擬和現(xiàn)實的邊界,帶來的現(xiàn)場感受無可取代,我好像又一次重新認(rèn)識了‘昆曲’。”

  來自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青年演員奚曉天,與羽禎年紀(jì)相仿,已經(jīng)擁有十余年的“水磨人生”。古老的昆曲,讓擁有不同成長背景的兩枚女孩情牽一線,組成“一日師徒”。昆曲如何念白,水袖怎么整理,“橄欖腔”的發(fā)聲重點又是怎樣的?曉天悉心傳授,羽禎細(xì)心揣摩。“從小到大,我看過很多的原版音樂劇、歌劇,喜歡里面的音樂,也喜歡那種戲劇的張力。因為喜歡,也會學(xué)著去唱。真的沒有想到,自己后來會愛上戲曲,更沒有想到自己能有機(jī)會學(xué)唱昆曲。但現(xiàn)在想來,昆曲也是一種音樂劇啊!”學(xué)習(xí)間隙,羽禎分享自己的“頓悟”,也收獲了來自曉天的認(rèn)可與共鳴:“藝術(shù)都是相通的,怪不得,我感覺你很有天分!”

  展卷姑蘇,閱繁華綺麗,亦感知文心一脈。在蘇州的游歷,讓羽禎更清晰自己的來處與歸屬。姑蘇如畫,而大陸更大,更遠(yuǎn)闊的天地正召喚著她去探索、去遨游。

       編導(dǎo)/張明瑋  攝像/張晉寧 剪輯包裝/李時 設(shè)計/姜向慧 特效/馮其坤  文稿/張明瑋 

layer
快樂分享